
端午节由来的说法众多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由来故事:
- 纪念屈原: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,他主张举贤任能、富国强兵、联齐抗秦,却遭到保守派的反对,被楚怀王疏远并流放。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,屈原悲愤交加,于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罗江自尽。百姓们闻讯划船打捞他的尸体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,让鱼龙虾蟹吃饱,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,此后逐渐发展出赛龙舟、吃粽子的习俗。
- 纪念孝女曹娥:曹娥是东汉上虞人,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年仅十四岁的她昼夜沿江号哭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后人为纪念她的孝节,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等。
- 迎涛神伍子胥: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忠臣,父兄均为楚王所杀,他投奔吴国助吴伐楚。吴王阖闾死后,其子夫差继位,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,夫差不听,还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刎。伍子胥死前要求将自己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,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。夫差大怒,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
- 龙的节日:闻一多在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中认为,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 “龙” 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。因为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,且吴越百姓有断发纹身 “以像龙子” 的习俗,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 “五彩丝系臂” 的民间风俗,这被认为是 “像龙子” 纹身习俗的遗迹。
- 恶日禁忌:先秦时代,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恶日,相传这天邪佞当道,五毒并出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插菖蒲、艾叶以驱鬼,薰苍术、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,并且避 “端五” 忌讳,称之为 “端午”。
- 夏至说:刘德谦在《“端午” 始源又一说》和《中国传统节日趣谈》中提出,端午节最早起源当系夏至。例如权威性的岁时著作《荆楚岁时记》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,隋代杜台卿所作的《玉烛宝典》把竞渡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,且端午节风俗中的 “踏百草”“斗百草”“采杂药” 等与屈原无关。
此外,还有说法认为端午节与纪念女诗人秋瑾有关1。秋瑾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,英勇就义,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和忠勇事迹,将诗人节(因纪念屈原而定为端午节)与纪念她合并1。但影响最为广泛的是纪念屈原之说1。